河东集卷五

Ctrl+D 收藏本站



卷五 第 1a 页 WYG1085-026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河东集卷五       宋 柳开 撰
  上大名府王祐学士书
开再拜人之生有幸与不幸也幸者自知而不幸者谓
人莫之知也蠢然徒若类而已矣或出无知之俗生不
识其礼义死不知其丧祭不幸也欤或在中国生不成
人而夭或聋或瞽或瘖或痼或狂或愚皆疾之废也不
幸也欤或生当乱世战伐交兴相之以贼杀拘之以俘
卷五 第 1b 页 WYG1085-0265b.png
虏旦不安其游夜不宁其居不幸也欤或生困于贫饿
𨽻人之驱役受人之制限贱若于犬马苟乎衣食者不
幸也欤或生为兵习于弓矢之劳生为农勤于耒耜之
业生为工力于刀斤之用生为贾务于衡斛之任难乎
自足者不幸也欤或生溺为佛老之徒淫于诞妄之说
生处乎典吏之职掌于赏罚之繁者不幸也欤是故君
子笃道而育德怀仁而合义恶夫不幸者也自古圣人
贤士无不惜乎此矣生而幸者少其人哉或曰子谓是
卷五 第 2a 页 WYG1085-0265c.png
不幸者谓乎莫若已之皆儒者为幸也曰旨哉吾子之
问儒者乎幸乎不幸乎也已人之不幸由乎天身之不
幸由乎己己之者甚乎天之者也苟有外其貌而内其
情于儒何幸哉言不忠行不信事君不能尽其节与朋
友不能交以义父母在不能奉其诚乡党不能与仁者
处见善不能致而学以及之闻利喜而趋耻贫贱而弃
附势而媚容者虽于身为儒而曰幸乎其君子观之不
幸也欤存为识者之笑没为后人之辱甚乎前之者也
卷五 第 2b 页 WYG1085-0265d.png
开窃自念幸而不生于无知之俗自五岁而读书以至
于此凡十九年矣当时便诵执事之文章与夫圣人之
言杂而记之敢望今日亲逢执事于是邦哉苟或夭死
而疾病明天子不出而四海乱堕于执御之中废先人
之业杂为贱类纵今逢执事于是邦也何能进于执事
之门哉斯非其幸者欤又开粗识古人之事不敢违道
以就其志诳时以安其身苟行戾而进于执事之门亦
负惭而自愧矣开颇有自知其幸也敢请见焉执事徜
卷五 第 3a 页 WYG1085-0266a.png
不罪而宽容之成乎开之大幸矣
  上王学士第二书
开再拜先达者处乎上以待士后进者居于下以求知
譬之高山立其梯焉前者苟隮而绝其梯则未隮者无
由而来矣前若思而自念曰吾或未得隮于斯梯忽时
而绝则吾虽趫然迅于猿翩然利于鸿则亦莫致是之
登其上也所以为上者必资乎下为下者必依于上上
苟不容其下则上之功名无以大禄位无以尊独行而
卷五 第 3b 页 WYG1085-0266b.png
无徒独唱而无和矣下苟不从其上则下之事业无以
伸力行无以施自处而无朋自缄而无开矣如此则不
惟上下之相失噫将见其国亦不得于治民亦不得于
安也国与民亡其治与安则礼乐刑政无能措手足夏
商之世常举其士也所以王道成而风俗平秦汉魏晋
取士者或亡或存故不逮于三代也夫士之贤愚混不
可不用择其良者也前代之衰乱者非不取士也取不
以其贤者也君宰相之下立百辟庶尹非徒奉其职而
卷五 第 4a 页 WYG1085-0266c.png
从于政亦要知其士者取而致于国也我国家四海今
治者盖得执事者之在于位也执事之心固常在于取
士矣当今取士之道独有礼部焉每岁秋八月士由乡
县而举于州郡由州郡而贡于有司有司试其艺能择
其行义得中者后进名于天子始得为仕也然士之虽
有贤能由乡县而得闻于州郡者由州郡而得闻于有
司者万少其一二矣况其无贤与能窃是虚器之人乎
况其不由乡县州郡而直得闻于执事乎执事之来也
卷五 第 4b 页 WYG1085-0266d.png
荣矣父母之邦矣临其下也不以私御其众也不以党
可与进而进之不可者否士咸谓执事于乡里必多乎
开曰君子之心与天道小人莫能知执事岂以乡里为
情哉将以天下为情于民而与国矣千里不足私也数
夫不足党也接其士者达于上下相由之道也厚与不
厚者取于贤与愚之分异也有之将以济其道亡之将
以顺其物天可仰而不可升君子可近而不可亲于士广
纳而详择备求而偏任执事之所以待于下者也开行
卷五 第 5a 页 WYG1085-0267a.png
修而人不誉辞成而众不解块然独处出无与交亦将
由乎乡县而举州郡岂敢遂望贡于有司乎自度取舍
不背向背材于时而若无用器于道而如有合莫知其
己之贤且愚也幸逢执事之来故有望于执事矣是以
三投刺而一奉书先斋沐而后请见焉执事果不罪而
与之进退揖让俯仰周旋使得尽其仪焉执事之若此
者固无失也盖以接其士而欲求其贤以致于国也开
之幸者则过矣何也本将由乡县州郡而贡有司苟得
卷五 第 5b 页 WYG1085-0267b.png
贡于有司而敢遽望于有司之知乎今者不由乡县州
郡而亟得拜见于执事执事复加之褒扬之赐开未知
从何而便至于此也宜何以报执事耳姑进其言而谢
焉开再拜  上王学士第三书
开再拜谨投所业书序疏箴论一十七篇纳其后进进谒
之礼非为文也开始将见于执事之时欲收拾有所罄
其鄙恶士咸谓开伤于太古不若择其浅近者以献之
卷五 第 6a 页 WYG1085-0267c.png
开惧其失也遂取旧所著文写以五通暨乎得见于执
事执事赐之大恩不罪狂愚私心复悔遽拟易之又虑
以疏其次第之仪时日相悬不可也即俊以后以别有
闻夫生而知其道天之性也学而得其道师之功也江
河流而不止浩浩焉凿地以穿池汲水以增之力竭则
涸而虚矣内以丰于外有馀也外以资于内不足也天
之性有馀乎师之功不足乎知之其上也得之其次也
道也者总名之谓也众人则教矣贤人则举矣圣人则
卷五 第 6b 页 WYG1085-0267d.png
通矣秉烛以居暗见不逾于十步舍而视于日月之光
迩可分远不可穷及乎日出之朝宇宙之间无不洞然
矣众人烛也贤人月也圣人日也指而授之曰诺矣命
之南昧其东西与北焉众人也斯其为原曰达于末矣
贤人也圣人则异于是通能变变能复通之所以开复
之所以阖开阖也者经三材而极万物也运之于心而
符于道矣善射者亡其器则的虽存而莫能取于中弓
与矢其射之器也欤习必以良调必以劲则发而无失
卷五 第 7a 页 WYG1085-0268a.png
矣圣人之于道也有是乎其器存则见其圣人也其器
亡则虽圣而莫识仁义礼智信道之器也用之可以达
天下舍之不能济之身用不舍惟圣人能之仁者心之
亲也义者事之制也礼者貌之体也知者神之至也信
者诚之尽也亲则不离制则有度体则无乱至则莫阙
尽则可得故以之于己无不周以之于物无归张而广
之所以见其时之情也肆其宝贾而售者必以大价市
取利不大则不授矣圣人之于人利之无大小不价而
卷五 第 7b 页 WYG1085-0268b.png
咸授焉仁义礼智信宝也来者与之违者拒之顺于夷
若华背于父子兄弟亦不能其心故圣人通之以尽其
奥变之以极其妙复之以全其道贤人得之者几众人
得之者不达于一执经而问焉句分而字解再三始别
其义考之终身能穷诸篇也有矣寻其辞求诸理法而
依行之述而取川之曰道若是有矣性非也学焉功之
得也近于此者犹可言远于此者莫可数学而不得者
多乎多故曰道少其人哉成乎事业散乎文章未然也
卷五 第 8a 页 WYG1085-0268c.png
于其不学者可也于其众人者可也观乎圣人文章可
见也天之文章有其神非则变是晷圣人之文章有其
神从则兴弃则亡天之文章日月星辰也圣人之文章
诗书礼乐也天之性者生即合其道不在乎学焉学为
存也欲世存存之矣孟子十四篇轲之书也扬之太玄
法言雄之书也王氏六经通之书也焉学能至哉韩氏
有其文次乎下也非其生而知之则从于俗矣宁有于
斯乎能至乎此者然未达焉然异于斯矣仁义礼智信
卷五 第 8b 页 WYG1085-0268d.png
可行也北辕而适燕不迷其性矣端冕而处者不乱其
威仪矣代言文章者华而不实取其刻削为工声律为
能刻削伤于朴声律薄于德无朴与德于仁义礼智信
也何其故在于功之学焉无其天之性也自不足于道
也以用而补之苟悦其耳目之玩君子不由矣君子之
玩视必正听必正文哉文哉可苟也已如可苟也已则
诗书不删去其伪者也大达必小遗小达必大忘似有
在乎天之性与师之功者焉小遗不弃于学大忘不可
卷五 第 9a 页 WYG1085-0269a.png
得于道文章为道之签也签可妄作乎筌之不良获斯
失矣女恶容之厚于德不恶德之厚于容也文恶辞之
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理华于词则有可观世如
本用之则审是而已耳或曰小子有志哉言也无伤于
众害于巽乎曰登于执事之门如不极其谈则有滥于
进矣与常常者何异之乎
  上王学士第四书
开再拜文籍之生于今久也矣天下有道则用而为常
卷五 第 9b 页 WYG1085-0269b.png
法无道则存而为具物与时偕者也夫所以观其德也
亦所以观其政也随其代而有焉非止于古而绝于今
矣文不可遽为也由乎心智而出于口君子之言也度
小人之言也玩号令于民者其文矣哉心正则正矣心
乱则乱矣发于内而主于外其心之谓也形于外而体
于内其文之谓也心与文一者也君子用已心以通彼
心合则附之离则诱之咸然使至于善矣故六经之用
于时若是也或曰今之文异于子之言统其事而无不
卷五 第 10a 页 WYG1085-0269c.png
干者亦何经哉曰几于苟矣于身适其取舍之便于物
略其缓急之宜非制乎久者曰亦自得于心矣恶不可
久乎曰裁度以用之搆累以成之役其心求于外非由
于心以出于内也曰杂乎经史百家之言苦学而积用
不有其功且大乎曰如是小矣君子之文简而深淳而
精若欲用其经史百家之言则杂也始于心而为若虚
终于文而成乃实习乎古者也始于心而为若实终于
文而成乃虚习乎今者也习古所以行今求虚所以用
卷五 第 10b 页 WYG1085-0269d.png
实能者知之矣不能者反是犹乎假彼之物执为已有
可乎重之以华饰为伪者乎德何良哉曰始如不好于
习古子又何为言乎古曰世非不好也未有其能者也
人好其所能也不好其所不能也世之习于今有能者
尚皆好之矣设有能于古者不好者哉若是能之其伦
于经乎曰不可伦于经伦则乱也下而辅之张其道也
曰子之文何谓也有志于古未达矣某不度鄙陋近献
旧文五通书以喻于道也序以列其志也疏以刺其事
卷五 第 11a 页 WYG1085-0270a.png
也箴以约其行也论以陈其义也言疏而理简气质而
体卑用于时不足为有道之资纳于人不足为君子之
观妄而贡于执事者自知其过大矣执事苟不摈斥而
时得容进于门而今而后益知其幸也
  与张员外书
自古国以民为本临民者官也官设其品任其大小者
也今之君宰相之下府尹州牧县令皆临民者也大抵
不及县令之亲于民也府尹州牧持其纪纲而巳非所
卷五 第 11b 页 WYG1085-0270b.png
以知民之善恶者也府总其州州总其县县之政总于
其令令能养其民则一邑之内公与私无所违令不能
养其民则一邑之内公与私俱乱不得其安虽无兵革
饥馑之灾民业不经矣在国家择其人而授之矣位不
尊于府尹州牧其任则府尹州牧阙其令之政焉呜呼
近世凡事多丧其道与前不同不知为政之道也政系
于民则由于县令休息之也政以仁义忠信为宗今之
见言仁义忠信者反谓为时不识其变者也如此而欲
卷五 第 12a 页 WYG1085-0270c.png
天下国家治者难也政愈急而乱愈多法益峻而犯益
众矣且夫政须学而后知矣不学则不能得其道也不
得其道也则事多挠于性莫知其制度之所节也过之
虑其太甚不及虑其有失如是大者不能轻以取之小者不能重以舍之欲政无败者不可得也是以冒其任
而居之者民兴于讪讼身陷于刑辟历历有之亦理宜
也昔圣人著六经在其政也垂于万世将使后人学其
道而用于民焉非所谓空言者也人之不为兵农工贾
卷五 第 12b 页 WYG1085-0270d.png
之徒生而读书诵习有所成立由有司而得为仕也惟
相借以声誉相道以阶级所知者但苟名而窃位焉咸
不考其为学之本也学者岂为名位以设其道也为政
以立其教也古之为学于名位故有所阙学有所成而
后试于政焉可即进不可即黜退之于今皆不类于此
所以罕得其良吏也足下亦所尽见之矣近者获得拜
见听足下所论之辞见其为政之道焉正合古人之所
常佩者也上于国而从其公下于民而顺其私不畏威
卷五 第 13a 页 WYG1085-0271a.png
以曲其诚不凌弱以干其事平慧而存其危缓法以革
其奸故足下五十年间治民事官有善善之名朝廷谓
之良县令天下一人而巳矣盖足下得其道者也非从
学而少习之依于圣人之诗书礼乐大易春秋之旨何能
及之哉真君子者也今之为县令者皆异于足下一以
阙其学二以失其道故不得其理焉予每念朝廷如足
下者或老耄昏废不胜大寄即宜处以显高之地率为仕者令问而师之学其临民之术询访论议成就其业
卷五 第 13b 页 WYG1085-0271b.png
使得致于政也而后求其无良者日渐少焉苟有侥倖
之徒怀凶而饰伪好利而贪荣莫能容措于内矣如是
而官不清而民不康者无也国家欲速其治平之道临
民而能善者系其人也兹为原乎足下观之是言也小
子于政何如也
  与范员外书
孟春晦日东郊柳子言于范侯曰世之学者取于今而
不取于古其名问虽显而事业不著世之仕者专于身
卷五 第 14a 页 WYG1085-0271c.png
而不专于道故其禄位虽尊而德义不彰取于今者是
谓趋于时者也专于身者是谓好于利者也学者以名
问为华而事业为实苟能于华而不能于实曰妄于学
也学之下者也圣人耻之予亦耻之苟能华而兼能于
实曰通于学也学之上者也圣人多之予亦多之仕者
以禄位为轻而德义为重苟爱于轻不爱于重曰滥于
仕也仕之下者也圣人恶之阁下亦恶之苟爱于轻而
兼爱于重曰守于仕也仕之中者也圣人容之阁下亦
卷五 第 14b 页 WYG1085-0271d.png
容之苟爱于重而不爱于轻曰强于仕也仕之上者也
人贵之阁下亦贵之故予多其达于学也为文常务
于教故阁下贵其强于仕也为政常务于治教于仁义
为先治以忠信为本先者仁以存其诚义以制其体务
在于其教也则予不能趋于时果名问不显而事业著
矣本者忠以事其上信以临其下务在于其理也则阁
下不能好于利果禄位不尊而德义彰矣能趋于时能
好于利者未有取于古而专于道也是曰小人之徒欤
卷五 第 15a 页 WYG1085-0272a.png
能取于古能专于道者未有趋于时而好于利也是曰
君子之徒欤小人不能及君子之事故其名问显而不
永禄位尊而不固君子不足取小人之任故其事业著
而益光德业彰而愈明今之学者取小人而弃君子则
予常反于是以予也不得不穷为一旅人今之仕者亦
取小人而弃君子则阁下亦常反于是是以阁下不得
不阨于一外郎予所穷之于身也何足为穷乎若穷之
于文也则是为穷也阁下所阨之于位也何足为阨乎
卷五 第 15b 页 WYG1085-0272b.png
若阨之于政也则是为阨也况今君天下者曰圣宰天
下者曰贤又将见予之身不穷矣阁下之位不阨矣予
观阁下之为政也尽得其专于道而务于治也不足复
言之耳阁下观予之为文也未尽得其古而务于教也
则谨以碑铭箴疏论等杂共一十五篇献于左右间冀
阁下知斯言之不佞也惟于愚不肖与阁下望其等伦
则有悬于贵贱矣
  答梁拾遗改名书(周翰开宝壬申年/)
卷五 第 16a 页 WYG1085-0272c.png
四月十五日乡贡进士柳开再拜始其愚之名肩愈也
甚幼耳其所以志之于文也有由而来矣年十六七时
得赵先生言指以韩文遂酷而学之(其事具在野/史赵先生传)故慕
其名而乃名肩矣复以绍元字之(以其韩柳借名于唐/时欲绍其子厚也)
谓将绍其祖而肩其贤也愚之所自著东郊野夫传者
于论言之备矣其传论曰东郊野夫谓其肩斯乐古道
也谓其绍斯尚祖德也亦所以见小人之所为尽于是
矣迩自庚午岁野史既绝笔(凡九十三篇/共三十卷)于东郊取诸
卷五 第 16b 页 WYG1085-0272d.png
经亡篇补之后自赓其号曰补亡先生也去秋八月已
来遂有仕进之心以干于世故得今以所著文投知于
门下实为之举进士矣窃冀于公者公以言誉之公以
力振之同于常辈而是念矣不谓公厚待曰贤过于韩
吏部赐书责其不至曰若肩于韩而为名非所然也以
至指摘韩氏之疵恐累于小人之尚信公于古无与俦
者耳小人谨闻命矣然若韩氏之录顺宗纪淮西谏佛
骨碑罗池其文在于今其事显于古是非岂能曲于蔽
卷五 第 17a 页 WYG1085-0273a.png
与诬者乎凡圣贤之度量大同也唐之时亦谓韩为轲
雄之徒也于今亦咸云若是也又其言文之最者曰元
韩柳陆也是韩亦有道耳李让夷撰录于韩氏近又以
传之者皆指斥此数事若方之于公即俱不足道也昔
先师夫子圣人也为独立于古今矣马迁氏纪老传
即有他辞以劣于先师也是亦其复有大于圣人者也
矧其馀为贤者哉公之以韩氏未足为可贤也盖公之
大于韩氏矣亦若李聃之与先师夫子也不其公见之
卷五 第 17b 页 WYG1085-0273b.png
者异于人哉得不贵之乎若教小人之更其所慕也即
小人本在渐而不在于久矣幼之时所以名者在于好
尚韩之文故欲肩矣今长而成所以志者在乎执用先
师之道也故亦将有所易矣是以补亡先生传曰补亡
先生旧号东郊野夫者也既著野史后探六经之旨已
而有包括扬孟之志乐与文中子王仲淹齐其述作遂
易名曰开字仲涂其意将谓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也将
开今人之耳目使聪且明也必欲开之为其涂矣使古
卷五 第 18a 页 WYG1085-0273c.png
今由于吾也故以仲涂字之表其德焉斯亦小人之志
不执其名于肩韩氏矣传又云或曰子前之名甚休美
者也(或者发难之词谓/其肩愈绍先也)何复易之不若无所改矣先生
曰名以识其身(夫人之立名以欲/世识别其于众矣)义以志其事(名之所/出以义)
(而在其已/之事矣)从于善而吾恶夫画者也吾既肩且绍矣斯
可巳也所以吾进其力于道而迁其名于已耳庶几吾
欲达于孔子者也斯亦小人之志又周于此矣小人杂
志文中又有易名解以解其名肩愈而将易曰开也公
卷五 第 18b 页 WYG1085-0273d.png
以是观之小人果何如也夙昔之心正符公今之言也
公谓小人之文窥六经之奥正百家之失廓尧舜之正
涂张周孔之至治管晏之俦霸者之佐未称其小人之
所包括也即倘小人苟实有是岂果在未名于天朝乎
复白疑之真有耶无耶望公细而阅之亦前所贡于公
之文中有传(句/)名斯在矣敢承诲命遽定曰开旅馆嚣
然文思不生言无所常道者急于报谢勿怪之可也
 河东集卷五